FDA的确给中国转基因水稻发放了通行证
1月22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获美国食用许可》,引发广泛反响。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内国际双线推进
中广核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晓飞23日在京宣布,中广核坚持国内、国外同步推动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防城港核电站二期示范项目造价、进度全面可控;英国布拉德韦尔B项目进入厂址勘查阶段。惊奇!新技术让小白鼠长出人类皮肤
将人的头皮皮肤细胞分离出表皮干细胞与真皮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再将皮肤细胞移植到小白鼠身上,让人吃惊的是,小白鼠身上再生出具备完整功能的人类皮肤,皮肤上的毛发可以循环生长,皮肤可以自由呼吸。目前,这种世界领先的皮肤再生与修复技术已让10多位皮肤患者受益。相关成果也已刊发在国际知名杂志《组织工程学》上。超级电容应用跑车孤掌难鸣?
近日,全球顶级跑车制造商兰博基尼宣称,其要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研制一款全新的超级跑车。该车将使用超级电容器为其提供动力,这迥异于以往的常规电池。该超级电容器使用碳材料制作,与常规电池相比,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甚至可与车身板件融为一体。新一代氢钟铷钟升空辅北斗
日前,我国采取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三、四颗组网卫星,这两颗卫星上均装载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制的一台高精度铷钟和一台星载氢钟,它们的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追踪癌细胞的智能微纳机器人问世
癌细胞早期一般藏身隐秘,药物治疗往往难以直达病灶,如今有一种微型智能机器人可以辨识人体癌细胞、红细胞、混合细胞的图像,并自主选择最佳路径,追踪癌细胞。由哈尔滨工业大学80后教授李隆球带领团队发明的这款神奇智能微纳机器人,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导航,可望在药物传送、生物传感、细胞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医学专家实现精准医疗。弯曲空间内首次实现激光束加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最新报道,通过向白炽灯泡壳内发射激光,美国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团队第一次演示了弯曲空间内的光束加速实验,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这一实验可用于模拟并研究广义相对论的引力透镜等现象。美D8新概念客机可节省燃料高达66%
据预测,飞机排放量到2050年将增长三倍。《科学美国人》杂志官网日前报道称,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小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业界合作团队,正试图设计一款被称为“双泡”(double-bubble)的新型D8概念飞机,如果在全面测试中得到验证,有望显著降低航空业碳足迹并提高燃油效率。中欧合作制成地球同步气象卫星毫米波探测样机
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欧空局联合研制的“中欧静止轨道毫米波大气探测仪样机”11日通过了中欧双方共同组织的验收。它为未来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开展毫米波成像探测奠定了技术基础。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首次实现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陈耕等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量子弱测量方法,实验实现了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这是国际上首个在实际测量任务中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数达到10万个。“围剿”雾霾,这项技术从源头突击
“珍爱生命,远离雾霾”这句话,被提及的频次越来越低,这得益于全国各地多种举措对雾霾的“围剿”。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翔教授领衔,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通过对发电厂燃煤机组排放多种污染物的高效治理,实现了主要致霾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破解水稻高产优质“密码”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课题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钱前课题组经过了20多年的密切合作、协同创新,给出了答案——这粒种子可以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中找到。一种全新的非侵入式成像方法问世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成像技术最新成果,介绍了一种新型非侵入式的、对动物体内微生物进行成像的新方法。该技术对微生物进行修饰,使之在超声成像时可以产生特定信号,因而有望借其追踪细胞药物在体内的位置、活性、扩散和功能状况。车载移动设备与碳卫星携手监测京津冀CO2
由中科院大气所开展的“追踪CO2——京津冀地区冬季CO2浓度强化观测”工作6日结束。这次监测,不但实现了在汽车上移动监测CO2,而且还在国内首次用车载移动监测与碳卫星“携手”完成了天空地立体监测。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研制成功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此次全复合材料车体的成功研发,不仅带来车体减重、节能减排降耗、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寿命等,更重要的是探索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应用的方向和实施路径。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微信,了解精彩内容






